万人效仿潮起,抗议热度骤降,美国体育界“下跪”为何凉透?

本文系深度编译作品,仅供学术交流学习之用,不代表“日新说”立场;由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近十年来,自2016年旧金山49人四分卫科林·卡佩尼克在美国国歌响起时单膝下跪事件引发全球关注与激烈争论起,这一象征性抗议行为便成为了运动员们表达对种族不公立场的标志。彼时,卡佩尼克拒绝遵守传统赛前仪式,公开表示:“我不会站立向一面象征压迫黑人和有色人种的国旗致敬。”此举引发了体育界及社会舆论的广泛震荡。

紧随其后,众多运动员与球队纷纷效仿“单膝下跪”的抗议姿态,遍布足球、板球、橄榄球、一级方程式赛车、顶级网球赛乃至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和国家篮球协会(NBA)等多个领域。虽然多数运动员选择在特定赛前时刻跪下,而非仅限国歌奏响之时,单膝下跪这一行动迅速扩散开来,成为表达反对种族歧视的国际象征。

然而,近年来,这一做法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出现频率显著下降,甚至面临日渐消退的趋势,引发了人们对其衰退根源的深入探讨。以足球为例,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上仅有英格兰和威尔士队继续跪地示意;2023年澳新联合主办的国际足联女足世界杯则无任何球队或球员采取此举;2024年巴黎奥运会足球赛场同样未见下跪动作。显然,从2021年东京奥运会起始,至近几年全球顶级赛事,“单膝下跪”这一符号正逐步淡出公众视野。

展开全文

不可忽视的是,尽管体育管理机构如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和国际奥委会(IOC)已开始放宽限制甚至默许此类行为——IOC曾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前夕调整政策,允许运动员通过单膝下跪等方式表达观点——但实践中下跪行为却反而减少。这一反差表明,运动员态度变化的原因绝非对种族不公关注度下降,而更可能与文化认知及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英国水晶宫足球俱乐部的威尔弗里德·扎哈,作为首位拒绝下跪的有色人种球员,曾直言:“下跪是一种侮辱。在我成长过程中,父母告诉我要为自己的黑人身份感到自豪,我们应当挺直腰板。”这一观点揭示了运动员内心对跪姿所带有的屈辱意味的抵触。社会学术语称之为“认知失调”——个体在面对相互矛盾的信念时产生的心理不适。

历史与文化背景进一步印证了跪姿的复杂含义。古希腊、罗马时期,跪拜被视为不合礼仪,甚至禁忌;基督教传播后,跪姿虽然被纳入礼拜忏悔仪式,但在日常生活中,跪地依旧意味着臣服或屈从。非洲部落文化亦将跪拜视为对长辈或国王的敬畏象征。将这一姿势应用于充满竞技激情与自尊的体育赛场,极易引发运动员情感与价值观的冲突。

此类心理冲突在2020年尤为突出。澳大利亚橄榄球联盟队通过全队投票,拒绝跪地抗议,转而穿着原住民图案球衣表达支持;德国顶级足球联赛多支球队选择佩戴醒目臂章支持“黑人命也是命”运动。这表明,运动员更倾向于选择穿着特定服装或配饰作为抗议和团结的符号,避免了跪地带来的文化和心理负担。

然而,当前国际足联等体育机构对服装政治符号依旧有限制,这或成为运动员表达立场的阻碍。未来若规则更加包容,穿着支持性服饰或许将替代单膝下跪,成为更易被广泛接受的团结象征,推动对受压迫少数群体的关注。

本文由昆士兰大学法学副教授西普里安·N·拉达沃伊与南昆士兰大学体育健康与教育副教授安妮特·布罗姆达尔联合撰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