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9日的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当法比奥·格罗索罚进制胜点球的那一刻,64岁的马尔切洛·里皮用力扯开领带,这个动作成为世界杯历史上最生动的教练表情之一。这位银狐教头用四年时间打造的混凝土防线,终于在世界杯决赛的舞台上经受住了齐达内领衔的法国队的终极考验。 决赛前72小时,里皮在训练基地的战术室里反复推演着法国队的进攻套路。他注意到齐达内习惯性向左肋部移动的特点,于是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让原本司职右后卫的赞布罗塔改打左路,用他强悍的一对一防守能力限制法国核心。这个调整在比赛中收到奇效,齐达内全场仅有3次成功突破。 当比赛进入点球决胜阶段,里皮做出了三个关键决策:首先让刚刚伤愈的德罗西第三个主罚,用他的血性稳定军心;其次安排格罗索担任第五罚球手,这个在半决赛绝杀德国的"伟大左后卫"有着钢铁般的神经;最重要的是赛前三个月就开始的专项训练——门将布冯每天要扑救200个不同角度的点球。 决赛中马特拉齐与齐达内的冲突成为世纪悬案,但鲜为人知的是里皮赛前的特别安排。他在更衣室里专门播放了2000年欧洲杯决赛意大利负于法国的录像,当托尔多被特雷泽盖金球绝杀的画面出现时,马特拉齐当场摔碎了水杯。"我需要他们带着愤怒上场,"里皮后来承认,"但必须是可控的愤怒。"钢铁意志与蓝色荣耀:里皮如何带领意大利登顶世界之巅
战术板上的天才手笔
"我们像研究古典乐谱那样分析对手的每个跑位,"里皮在自传中回忆道,"皮尔洛就是我们的指挥家,而加图索是永远跑不死的定音鼓。"
点球大战的心理博弈
争议背后的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