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瑞雅 杨丽媛 杨振华
“在我家乡,每个人好像都挺拼的,我觉得张家港精神和我们运动员的体育精神、奥运精神是一样的。”在巴黎奥运会拿下“双金”后,面对记者采访,江苏省方山体育训练基地射击运动员盛李豪,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描述在这座城市奋斗的人们。
江南小城出了一位奥运冠军,既拼运动员的昂扬斗志,又拼体育事业的深厚积淀。奥运冠军是体育巅峰,群众体育则是竞技体育的基石。作为全省唯一的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张家港秉承“零距离健身”和“家门口运动”的理念,以全民健身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定制趣味项目、融入城市特色,让每一位张家港人,都能参与体育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如今的张家港,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5.72平方米,万人拥有体育健身设施92.29个,每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500余场,参与群众超60万人次,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58.6%。
处处可健身
一大早,换上运动服,穿上跑鞋,运动达人刘钧迎着朝阳,慢慢跑向离家1公里的张家港市体育馆。2016年,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刘钧尝试跑步,结果,这一跑就是近10年,就连参加马拉松半程,也已轻轻松松。“与户外相比,体育场的塑胶跑道,可以保护我们的膝关节、踝关节,而且这里没有行人车辆,更安全,空气也更好。”
不管是跑步还是打球,群众健身,离不开场地设施。放眼港城,全市建有文体活动中心11个,街道办事处健身中心9个,体育公园20个,全民健身站点1050个,健身步道1065.67公里,体育场地数量5664个,总面积达824.29万平方米。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设施,交汇成一张又细又密的网络,撑起了全民健身“六边工程”的其中一边。
这张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又分为五级体系。其中,张家港市体育中心、职工文体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和东、西、南、北四个体育公园是龙头,镇(区、街道)文体中心是枢纽,学校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是骨干,行政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晨晚练健身点、公园绿地体育设施是基础,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的体育设施、社会经营健身场所(俱乐部)等是补充。每一级,都承载着不同的功能。
正如张家港的城乡发展比较均衡,公共体育设施也是一样,不仅实现基层“两室一场一路径”全覆盖,所有行政村(社区),均拥有篮球场、棋类活动室、健身房和二套以上健身路径,初步形成了“城区5分钟,中心镇区10分钟健身圈”。
这几年,张家港还探索在城市更新中不断挖潜,利用闲置用地、建筑屋顶、高架桥下等“金角银边”,改建临时运动空间。比如一干河路东的储备用地被改建为临时性足球场,东三环高架下空间建成“趣洞营地”。
完善的设施基础,让群众锻炼有场地,处处可健身,张家港还成立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张家港分院,培训出6696名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开展各类运动的推广、示范、指导和教学。
尹小燕来自张家港市健身气功协会,是八段锦的“移动课堂”,授课对象有暨阳实验小学、梁丰小学、塘市小学的师生,也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八段锦入门容易、不受场地限制,适合久坐的上班族,是各单位‘点单’的热门项目。”除了传授基本功法,她辅导的学生,今年5月参加了苏州市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中小学生健身气功比赛,拿下了个人赛第一的好成绩。
在张家港,“尹小燕”们带着武术、足球、网球、门球等20余个项目,进机关、进社区、进村庄、进学校、进企业,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让大家科学运动、健康生活。
全龄皆友好
每周二、周五上午八点半,市民肖桂宝都会来到张家港市老年体育大学,跟着老师学太极箫。“老伴比我先退休,也先上体育大学,我是在她的影响下,决定试试。”一开始,肖桂宝选择了太极拳,觉得适合男同志。然而,太极拳看着容易练起来难,他一度打起退堂鼓,想起上课名额抢到不易,才坚持下来。一学期结束,肖桂宝已经打得有模有样。前不久,他还在学校五周年教学成果展示舞台上,表演了《太极球与箫》。
退休了,想学点运动,强身健体,张家港的“银龄族”,可以在家门口走走步道,在村(社区)玩玩器材,甚至可以就近报名,读一读老年大学。张家港不光有市级老年体育大学,区镇以及有条件的村(社区)也设有教学点,开展热门运动类课程。
年龄层次不同,群众需要的健身方式也不一样。点燃全民健身热情,张家港不搞倾斜对待,而是坚持普惠共享、全龄友好,为“老、少、青”不同群体,量身定制体育健身活动,让大家都能找到既合适又感兴趣的健身项目。
“银龄族”追求健康,“年轻态”呼唤时尚。于是,张家港培育出户外登山、壁球、皮划艇、龙舟等10家年轻时尚的新兴社会组织。比如皮划艇,常到湖边玩耍的市民,不经意间,或许就会与一场皮划艇赛事相遇。
时尚运动或许小众,广场舞就老少皆宜了。这段时间,杨舍镇群星广场舞队队长周娉婷,正带着30多名成员,排练舞蹈《锦绣江南》。作品由她们自编自演,准备参加省里的广场舞比赛。2017年,杨舍镇组建群星广场舞队,周娉婷负责演出排练、外出比赛,在各级各类赛场上,斩获诸多奖项。如今,她带出的广场舞骨干,几乎遍布全镇,成为村(社区)广场舞团队的领头人。
至于青少年,张家港致力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同时形成“3+2”优势项目体系,即足球、篮球、网球三大特色球,射击、举重两大金牌项目,帮助他们走专业化道路。
以网球为例,张家港建成中国网球学院首个分院,连续多年承办ATP国际男子职业网球挑战赛、中国网球巡回赛等国内外大型赛事,还创办长三角网球团体赛这一自主IP网球赛事,形成全链条网球赛事体系。
以举重为例,早在1979年,南沙中学便创办举重队。到了1995年,张家港成立南沙举重学校,至今已为国家培养输送大批举重运动员,被誉为“冠军的摇篮”。
前不久,亚洲举重青年少年锦标赛上,李雪获得女子青年组86公斤级、少年组77公斤以上级两个级别抓举金牌,两次打破女子77公斤以上级世界少年抓举纪录。今年17岁的李雪,正是南沙举重学校走出的运动小将。
融合显特色
夏日的傍晚,暨阳湖令人沉醉。湖面上,荷叶层叠;余晖里,暮鸟倦归。“叮零零!叮零零!”一列20余名骑手组成的自行车队驶过,铃声刺破晚风,引起了散步休闲市民的注目。
每周,吴卫国与车友都会到暨阳湖夜骑,有时候骑高兴了,可能还会说走就走,一蹬到苏州。“骑行是一种绿色健康的运动,不仅锻炼身体,骑行过程中,还能享受大自然的美丽,运动旅行两不误。”吴卫国的“骑龄”已有20年,身边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车友。今年,张家港推出“骑遇小美好”活动,他还召集车友一起参与。
用车轮丈量城市乡村,撬动文旅消费,这是张家港把体育运动与文旅消费相结合,进而放大全民健身综合价值的新策略。当各大城市都在推进全民健身,已是模范的张家港,正在思考怎样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张家港从“融合”二字破题,结合城市特色,重点实施体旅融合、体卫融合、体教融合,“融”出“运动让生活更加美好”的新风尚。
在体旅融合方面,张家港打出“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品牌,常态化开展“活力四季”、假日体育、万人广场舞、千人柔乐球、百村篮球等活动,夜经济运动秀、文体嘉年华、长江文化节体育专场、赏花健步行等赛事,用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催生城市活力。
在体卫融合方面,张家港加快布局三级运动促进健康机构,为市民提供运动前损伤预防、运动中能力提升、运动后康复干预全过程服务。同时,实施青少年脊柱健康关爱、老年人跌倒干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体卫融合项目,提升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素养。
在体教融合方面,张家港形成足球、举重、网球、射击、田径等特色学校。其中,盛李豪的母校东莱小学,特色项目便是射击。
盛李豪夺冠后,张家港迅速掀起“射击热”,并成立了“盛李豪公益体育发展专项基金”,打造了盛李豪射击馆。今年,张家港市体育运动学校首次开设射击专业,招收了180名学生。
从事射击培训多年的袁康,曾是盛李豪的启蒙教练,如今成了学校射击专业教练之一。看着射击运动在张家港从无到有,再到成为特色运动项目,袁康十分高兴。这个暑假,他将带队赴安徽蚌埠体育运动学校,打一场交流赛。
20多年前,一没有场地,二没有设备的东莱小学,硬是拼拼凑凑,把射击这个冷门项目搞了起来。谁也没想到,当年不被看好的举动,竟捧出一位奥运冠军。
从冷门项目到城市名片,这就是张家港“拼”出来的体育奇迹。
在这里,运动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竞技,而是所有人的生活。再过两天,张家港计划推出首届“全民健身月”活动。到时候,全市各景区、街区、商圈将举办30场市级赛事,体育协会、俱乐部、基层体育社会组织也将开展各类活动,合力把全民健身推向新的高度,释放这座城市的奔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