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今年的男篮欧锦赛,你是否也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屏幕前的我们,目睹了德国、土耳其等国家的高水平表现,心中不免想:我们的中国男篮与他们之间,究竟差了多少?余嘉豪曾说过一句话:“如果一直留在国内联赛,很难接触更高强度的对抗。”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真相:在与欧洲球队的较量中,身体素质的差距显而易见。
首先,欧洲篮球以高强度身体对抗著称。无论是在国际赛场还是职业联赛中,肌肉的碰撞和防守的硬度都是他们的标志。对比中国男篮,你会发现,咱们在身体素质上确实不占优势。篮球和足球这两项对抗性运动,身体素质不达标,即便技术再好,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真正的优势,正是能在高强度对抗下依然展现出技术的能力。
然而,在我们这里,身体素质的提升却常常被忽视。现如今,舆论和媒体的导向,甚至让“身体好”、“用身体打球”变成了贬义词。难道说,非得在场上原地变向、花式运球才算帅吗?用身体打球,难道就成了“丢人”的表现?看看欧洲篮球,他们可从来不避讳用身体对抗。
当然,有人可能会反驳:“欧洲球队的配合好,打得团队球。”可是,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的团队配合?又是什么让他们在高强度对抗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出手的稳定性?答案无非就是:身体。优秀的身体素质不仅仅是身高的体现,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性以及心肺功能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够支撑高强度的跑动、对抗、跳跃和快速变向,才是篮球运动员应具备的素质。
我们再来看德国男篮的崛起,背后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他们的身体素质显著提升,尤其是引入了非洲裔球员(如施罗德、邦加)之后,整体对抗能力、爆发力和移动速率都有了明显改善。施罗德的身体素质和速度,谁能在高强度对抗中让他失去平衡?而我们的球员,面对这样的对手,常常显得无能为力。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起东契奇,虽然他的身高并不占优势,但他的身体素质和技术却是无可挑剔的。再看看那些前南国家的球员,他们的身体素质简直离谱,尤其是在锋线位置,壮得像头牛,持球能力也极为出色。反观中国男篮,在过去出成绩的时期,姚明、易建联、王治郅等球员,身体素质都相对较好。
如今的球员,身体素质真的能与过去相比吗?以2023年世界杯和刚刚结束的亚洲杯为例,赵睿在国家队表现出色,赵继伟却在国家队难以施展拳脚,究其原因,体格的对比便是一目了然。我们的身体素质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本篮球的崛起中,他们为了提高身体能力,找了一堆混血球员,甚至归化球员。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核心:篮球是一项以身体对抗为核心的运动。无论是技术的精湛,还是战术的执行,身体素质都是基础。我们不能再忽视这一点了!
通过分析这些现象,不难看出,未来的中国男篮,除了要在技术上不断精进,更要在身体素质的提升上加大投入。希望我们能够吸取教训,以此为动力,打造出一支真正强大的球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